求职指南网 > 职场励志 >

正能量2020职场励志故事大全

时间: 芷晴2 职场励志

职场中最不缺的就是正能量,职场中最需要的也是正能量。通过阅读正能量的故事,提高自己的积极性,调整工作心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正能量2020职场励志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1、挂牌街头求职你能做到吗?

佩尔斯基去年12月丢了在银行的工作。几个月来,他忙于在网上投简历、与猎头公司面谈,但始终没有找到新工作。无奈之下,他决定“豁出去”了。今年夏天,他挂着写有“出租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的求职广告牌,出现在纽约曼哈顿商业区,向路人散发简历。

西装革履却身挂“三明治式”广告牌在街头向路人发简历,借助这种“流行”于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求职方式,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前银行家乔舒亚·佩尔斯基12月初终于在失业1年后找到一份新工作。

佩尔斯基在曼哈顿街头转悠了一个星期。他推销自己的方式引来美国各路媒体争相报道。成为名噪一时的新闻人物后,他又“开拓渠道”,创建网络博客,向更多人,包括潜在雇主介绍自己。

最终,他的博客引起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关注。“他(事务所主管)喜欢它,”佩尔斯基说,“他打电话让我去面试,然后雇用了我。”

不过,佩尔斯基认为,给他带来好运的主要不是那一个星期的街头求职,而是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

并非所有失业者都有佩尔斯基的勇气或运气。

保罗·纳夫罗茨基是最近几天出现在纽约闹市街头的又一名求职者。他曾在玩具生产行业工作36年,今年2月失业前是一家玩具企业的执行官。

现年59岁的纳夫罗茨基要坐一个半小时的火车到纽约,在曼哈顿街头“挂牌”站上好几个小时。他的求职牌上写着:“快要无房可住。寻觅工作。经验非常丰富的策划及行政经理,急寻一份带保险金的全职工作。为自己也为家人。”

纳夫罗茨基告诉采访他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自己失业前拿着“6位数”的薪酬,但9个月求职无果,失业补偿金即将花光,而残疾妻子需要维持15种药物治疗。“当你没了工作,没了收入,自尊变得不重要。我需要找到工作,我必须照顾家人。”

纳夫罗茨基说,在街头散发的简历给他带来几个面试机会,但尚未带来找到工作的喜悦。

“我发现,许多人看到我会露出恐惧的神情。他们害怕的不是我,”纳夫罗茨基说,“你能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出来,他们在想:‘情况会如此糟糕吗?有一天会轮到我吗?’”

金融危机冲击下,美国一些失业者不得不像佩尔斯基一样,抛弃“高学历”“前高管”等耀眼背景,放下身段走上街头,只求重新找到一份工作。

2、经济寒冬,请不要让求职者寒心

各种形式的招聘会一场接一场,其中不乏被人戏称为“骡马集市”的、上万甚至几万人参加的大型招聘会。面对形形色色的招聘会,应届毕业生王丹向笔者道出了她的困惑。大四以来,王丹已经参加了三场招聘会,但总是高兴而至,败兴而归,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暂且不说,投出的20多份简历也都石沉大海,至今没能与任何一家单位达成就业意向。

事实上,王丹的遭遇并不是个例,中华英才网今年年初进行的一项针对招聘会的调查表明,现在大部分求职者对招聘会感到失望及不信任。对于招聘会的效果,65%的受访者表示不满意,33%的受访者认为一般,只有2%的人认为满意。

作为毕业生求职的一个重要平台,招聘会一度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成就了不少求职者的梦想。但笔者发现,近两年,一些招聘会表面看起来人山人海、红红火火,但真正通过招聘会找到工作的求职者却并不多。时间一长,很多求职者对招聘会的失望感不断增加,招聘会竟然渐渐沦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举办招聘会的最初目的是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搭建一个便捷的平台,让求职者能与用人单位的工作人员面对面的沟通,进一步了解企业和岗位信息。但如今大多数招聘会场面混乱、分类粗糙,有的甚至成了用人单位的“秀场”。在这种环境中,求职者只能盲目地赶场、投简历,难以和用人单位交流。另外,一些招聘会的商业化也给求职者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门票、交通费、简历制作费,一场招聘会下来,少则几十元、多则上百元,最后落得个无功而返,让求职者怎能不寒心。

对招聘会的现状,北京市已出台政策,将大型招聘会改为小型专业化的双选会,使之更加专业化和人性化。此举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借鉴,但如何创新招聘会的方式,提高招聘会的效率,使之更好地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服务,笔者认为相关部门责无旁贷。

3、无腿的舞蹈奇迹

2l岁的维诺德•塔库尔出生在印度德里东部的一个贫民区,他的父亲是一名卡车司机,一家人挤在只有两个卧室的小房子里。由于先天缺陷,塔库尔生来就没有小腿,大腿也发育不完善。

从幼年时,塔库尔就显示出了不服输的个性。他总是努力和肢体健全的小伙伴过一样的生活,和他们一起追逐打闹,一起做游戏,他从不认为自己与健全人有什么两样。

中学毕业后,塔库尔在一家手机维修店找到了工作,每个月的薪水只有130美元。塔库尔明白,想要脱离贫困就必须比别人更努力、更独立。因此,他并未满足现状,除了上班之外,还在攻读业余大学。

塔库尔喜爱健身,他曾经想过周末当健身教练增加收入以改善家人的生活。不过他的朋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建议他尝试一下跳舞。这个主意启发了塔库尔,他开始到网吧观看网上各种舞蹈视频。他迅速观看了数百种舞步,并开始和朋友一起学习。每当塔库尔看到外国人跳舞的视频时,他就会问自己:“我为什么就不可以呢?”

为了练习,塔库尔把哥哥家的一个小房间改成了自己的“舞蹈室”。他在一面墙上安装镜子,用一台旧CD播放器来放音乐。这个小房间既没有灯也没有电扇,但即使在气温高达40℃的夏天,塔库尔也没有中断练习。除了进行艰苦的舞蹈练习外,塔库尔还定期去体育馆健身,以便通过刻苦锻炼来塑造结实的臂膀。在塔库尔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他的亲朋好友给了他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即使塔库尔的舞步一开始跳得很糟糕,大家还是会发自内心地为他鼓掌,呐喊。塔库尔最常听到朋友的一句话就是“塔库尔,你一定可以的”,正是这句话让他动力十足,信心倍增。

渐渐地,塔库尔的舞步变得越来越娴熟而且他还爱上了表演,他越来越不在意陌生人奇怪的眼光,并经常为路人进行即兴表演。

就这样,5个月很快过去了,塔库尔已经掌握了好几种风格的舞步,并为自己编排了一段5分钟的舞蹈。这时有朋友建议他参加“印度达人”节目第二季的选拔,塔库尔欣然报了名。

参加节目这一天,塔库尔在3位密友的陪伴下去了电视台,他的邻居、朋友、家人也纷纷停下了手头的事情,围在电视机前。

轮到塔库尔了,这是他有生以来真正第一次在现场观众面前表演。当穿着红背心的塔库尔走上“印度达人”的舞台时,现场的观众、评委和电视机前观看直播的人或许都吃了一惊。他们眼前的这位青年要表演的内容是街舞,然而,他却没有腿。面对评审和观众奇怪的眼光,塔库尔并未理会。他露出自信的笑容,用双手代替双腿随着音乐舞动起来。他时而倒立、时而弹跳、时而翻滚,其灵活的动作和一气呵成的舞步自一开始就引来现场观众持续不断地尖叫和掌声。当他停下最后一个舞步时,现场掌声雷动,就连素来苛刻的评审们也忍不住起立为他喝彩。

塔库尔毫无争议地直接进入了下一轮比赛。比赛结束后,塔库尔跳舞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他顿时成为了印度声名大噪的网络红人,甚至引起了外国媒体的关注。

在塔库尔生活的贫民区,人们为他的精彩表演激动不已,将他称为贫民窟里的“英雄”。塔库尔的妈妈、45岁的乌尔里玛骄傲地说:“看到他行动不便,我总是很难过,但是我一直相信,他会做出了不起的事情来,他用自己的表演证明了这一点,他的表演向全世界显示,他是特别的。”塔库尔的小学老师科普拉说:“我无法用语言表达我的高兴,我给他所有的祝福,并祈祷他能够在节目中胜出,从而帮助他那贫困的父母。”如果能够在“印度达人”节目中成为最终的冠军,塔库尔将获得10万美元的奖金。

现在,塔库尔令人炫目的舞蹈视频在网上已红极一时。有人提出要帮塔库尔安装假肢。但是塔库尔认为假肢既不舒服也不容易保持平衡,他宁可继续保持现在的状态。

塔库尔没有为短暂的喜悦冲昏头脑,目前他正加紧排练,希望获得“印度达人”的冠军。塔库尔对自己在下一轮节目中的表演也充满了自信,他说:“能在节目中胜出,我非常激动,我还要继续努力,我要用自己的成功向世人证明,只要肯下工夫,任何人都可以舞出生命的奇迹!”

4、织进毛衣里的眼睛

他们在读大学时,就开始相爱。毕业后,在不同的城市工作,她在南方,他在北方。

冬天,她为他织着毛衣。“为什么要织呢?买一件不是更方便吗?”他问。“这不同。”她说,“这毛衣里织进了我的眼睛,你只要穿上它,就好像我在你的身边,看着你,关注着你。”

他听了后,心里很温暖、很感动。他穿上她亲手织的毛衣,回到了他工作的城市。

她常常打电话给他,问是否穿着她织的毛衣,并开玩笑似的说,如果他身边带着别的女孩,她会看见的,因为毛衣里织着她的眼睛。

她每次给他打电话,都是问着同样的问题,说着同样的话。

他开始怕接她的电话,并渐渐地对那件毛衣产生了一种恐惧感,只要穿上它,就感觉有一双怀疑的、不信任的眼睛无处不在地盯梢着他。

他不再穿那件毛衣。

她还是不断地打电话给他,问着同样的问题,说着同样的话。

于是,他决定把那件毛衣邮回给她,并附上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你织进毛衣里的,不该是那双怀疑、猜忌的眼睛,而应是一颗信任、体贴和关爱的心。

5、别轻易说不会

于浩出生在江苏常州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家境贫寒,但自小聪明好学,学习成绩独占鳌头,备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高中毕业的于浩由于成绩优秀,获得了去美国留学的机会,但必须自己负担高昂的学费,倔强的他还是毅然选择了去美国。

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于浩想找一份收入较高的兼职工作。那天,在唐人街餐馆打工的他无意中得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招聘一名普通的推销员工。他兴致勃勃地前去应聘,并凭借自己出色的口才力压众多应聘者,最后一关面试只剩他一个人了。看来这个年薪3万美元的职位非他莫属了,他美滋滋地想。

“你会开车吗?”主考官冷不防地问道,“因为我们这份工作的性质是移动促销,需要开着公司的车出去集体展销,然后发挥你的口才卖车。”

想想自己初来异域,连车都没摸过,更别说什么会开车。但为了争取到这个非常诱人的工作,于浩立即斩钉截铁地回答:“会!没问题。”于是,公司主管当即通知他下周一就来上班。

应聘完出来后,于浩心里忐忑不安,但想到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最后他决定豁出去了。于是,他从朋友那儿借了辆破旧的小篷车,在朋友的指导下,第一天他就认认真真地完成了全部理论的学习;第二天,他在大草坪上实践操作驾车,反复练习,晚上困了就睡在驾驶室;到第三天,他竟可以驾着这辆旧车蜿蜒着行驶在公路上了。

周一,于浩准时来到通用公司上班,虽然车技很差,但第一天工作就这样对付下来了。由此,凭借出色的口才和毅力,他在通用公司工作了10年,共卖出了8800辆汽车,并创下了一年卖出1000辆的最高纪录,据说他这个销售业绩已被收入吉尼斯纪录。

时至今日,于浩已经是通用公司的推销部经理。

当被问及成功的经验时,于浩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性格非常倔强,他想要的东西,总会想方设法得到。在他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他特别想要一部电动玩具车,可家里穷得连肉都吃不上,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来买玩具。但他没有放弃,从家里搜出家谱,对着爸爸一个个盘问哪个亲戚家境比较好。他一个个问,爸爸一个个否定,经过一个小时的对答,他把目标锁定在远房表叔的身上。在那个晚上,他当即写了一封长达10页的信给城里的表叔,希望对方资助“10元零花钱,圆一个小小的梦想”。表叔看了他的信,感动得热泪盈眶,立即给他汇了10元。

最后,于浩对采访者说:“你们知道故事里那个男孩子是谁吗?他就是你们眼前的我。从那个时候起,我就懂得了做任何事,都要用心去做到极致,而不要随意说你不能或者你不会。因为只要你尽到最大的努力,就没有什么东西学不会或做不到。”

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