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指南网 > 职场故事 >

职场正能量的故事精选

时间: 芷晴2 职场故事

职场中最不缺的就是正能量,职场中最需要的也是正能量。通过阅读正能量的故事,提高自己的积极性,调整工作心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职场正能量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故事一:一条横线的激励

在20世纪60年代,金刚砂空中货物公司敢为天下先,最先使用了坚固耐用、规格统一、且可重复使用的集装箱运输货物,开创了集装箱货运的先河。

由于统一使用集装箱运输货物,比以前散装运输更经济、更有效,所以世界各国的运输业竞相效仿。

然而,当时负责金刚砂空中货物公司集装箱运输业务的副总裁爱德华·费尼发现,只有45%的集装箱是完全填满的,其余的往往没有被完全填满,就被密封运走了。

为了保证装货质量,爱德华·费尼开始组织工人接受关于装满集装箱的专业培训,并经常派人实地督促检查集装箱是否装满。但是,事与愿违,收效甚微。

正当爱德华·费尼费尽心机一筹莫展之际,一位管理学专家向他提出了建议:在每个集装箱内部画上一条“填满至此处”的横线。

尽管这个建议看似微不足道,但爱德华·费尼还是采纳了。令他兴奋的是,此后完全填满集装箱的比例竟然由45%上升到了95%。

爱德华·费尼有些不解:“一条简单的横线,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激励作用呢?”

管理学专家回答说:“画上一条横线,就有了专一的目标;有了专一的目标,就有了专一的行动;有了专一的行动,就有了实现目标的可靠保证。这就是目标管理的作用。”

故事二:我们的青春谁做主?

最近在一个报社实习,奉命主持一个该报英语周刊上的栏目,叫《翻译秀》。周刊的责编会在头一期的报纸上给出一小段中文,热心读者看了之后把它翻译成英文,然后给周刊发过来。我的任务就是挑选两三个读者的翻译,指出其中的错误,然后给出自己的改译。

报社另有一个实习生,是一个美国人,来中国学汉语的。每次我做完这个栏目,她会帮着看一看,毕竟英语是人家的母语,挑错眼光应当比我精准。有一次,她看了我改译的一段文字,告诉我其中有一处改得不恰当。那处文字的中文意思是说一个爷爷想带自己的孙子出去放鞭炮,就说道:“外面太热闹了,在屋里早就坐不住了。”前半句没什么可说的,关键是后半句,我想把爷孙俩被外面的鞭炮声吸引出门的这个意思翻译出来,于是改译为:“We are eager to join in.”表达爷爷在向第三者叙述他们急切想出去的心情。我颇为自己的这个翻译暗自得意,但是美国人却认为正是这里出现了问题,她的理由是:爷爷说自己想出去放鞭炮是可以的,但他不能代表孙子说这句话。因为这句话我用的词是“热切(ea?鄄ger)”,这是一个很主观的词,而爷爷“热切”并不表明孙子也必须“热切”,所以这种代表关系是很武断的。我明白她的话所表达的一个核心意思,那就是“你不要随便代表别人”。虽然她随后又委婉地说:“不过你这也不能算一个错误,顶多算是用词不当吧。”但对我不啻为一记当头棒喝。

我上中学那会儿,英语也不差,写作文的时候就是这么在用。后来出国了,写文章的习惯也一点没改。也许澳洲人比较懒,他们从来不曾指出我的这个毛病,可这个美国人到底是给我说出来了。曾经我还认为自己和同龄人比算得上是比较理性和客观的了,无奈文化的力量是如此无孔不入,每个人在其中都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

自古以来,国人都觉得在上者可以随便替在下者表达意愿,似乎这是天经地义。比如官员可以随便在任何场合代表人民。当然了,这本也无可厚非,毕竟他们所表达的基本上也是大多数人的心愿。但往往会有这样的时候,比如在电视上看到某官员代表着包括我在内的民众向某来宾表示“热烈欢迎”,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这个被欢迎者是何方神圣,他的人格、人品我并不知晓,或许我根本不会喜欢他,但你都代表我欢迎了,我即使有意见也只能深藏心中了吧。这种代表关系不仅限于官方场合,在社会生活中可谓比比皆是:领导代表员工、校长代表学生、家长代表子女……人们习以为常,就没有人想到问一句:“你是否有权代表我?”诚然,在很多场合,是不需要也不可能询问人们是否愿意被代表的,但主要的问题在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已经默认了这种行为,不知不觉中与之达成了妥协。当这种妥协成为群体认可的现象之后,个人的声音就必然被埋没,个人应该受到的尊重就在妥协中被忽略了。

这个美国实习生表面上只是纠正了我译文中的一个瑕疵,但实际上她在如此细微的地方告诉了我:很多时候,中西方的差距其实并不只是表现在经济方面,更多甚至更本质的差距,还在于文化观念和思维方式上——很小,但足够让人震撼。

故事三:多琢磨事,少琢磨人

两个职场新人同时进入公司,一年后,一个担当重任,一个却原地踏步。提起这两个职员的经历,公司人事部经理感慨道:职场新人的首要任务是充实自己,干好工作,做出成绩,而不要将太多精力花在猜忌领导和老板上。他们应多琢磨事,少琢磨人。

那年大学刚毕业的聂伟和陈治刚同时进入该公司,做销售工作。聂伟言语不多,在公司时,他上网收集资料,和客户电话沟通,和同事谈的大多是工作。相比之下,陈治刚则显得八面玲珑:夸女同事衣服好看,与男同事称兄道弟,更不忘抽时间陪部门经理“搓搓麻将”,似乎颇有人缘。他也因此了解了颇多“内幕”:某某是靠谁的关系进了公司,某某的奖金发了多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聂伟的业绩开始领先于陈治刚,同样是提出方案,大家对聂伟的方案讨论得很详细,对陈治刚的则往往“一笔带过”。就这样,总经理对聂伟赞赏有加,不久聂伟就得到了提升。

喜欢琢磨人,大概也是中国的一大传统、一大特色。林妹妹就是心眼太多之人:今天想宝哥哥怎么和我说了一句赌气话呢?明天想宝姑娘怎么又有事没事往宝哥哥跟前凑呢?后天又被史姑娘调笑宝哥哥的一句话吓了一跳,回潇湘馆琢磨得一夜睡不着。其结果是尽管聪明绝顶,可也未能干点事出来,反倒还把人际关系搞得十分紧张。

机关里有句行话:“君子做事,小人做人。”小人做人是指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琢磨人上面。比如哪位领导有什么背景、喜好憎恶,家住哪里、家人姓甚名谁、电话是多少,最近有什么升迁、喜庆的事情,等等,他们简直就是一本活的领导联络图。至于其他人,谁跟谁是一派的、谁是他的竞争对手、谁有什么家世背景、谁有什么稀奇隐私,他简直就是个无事生非的“包打听”。然后他有目的、有选择地溜须拍马,投靠派系。这些人,不是脚踏实地、专心致志地工作,而是总想走“终南捷径”,投机取巧,专干些讨好领导的“营生”。“琢磨”领导的人,一般都了解领导的喜好厌恶,说话行事时,就能根据这些喜好厌恶办出个子丑寅卯来,自然能讨得领导欢心。但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台资企业等的老板,最怕琢磨人的人,他们把这些人归为心术不正之人,总是敬而远之,一点机会也不给他们,甚至会及时地把他们扫地出门。

而其实人是不可琢磨的,琢磨人是最得不偿失的。人是什么?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他们各有不同,各具个性。人总是在巧妙地掩饰自己。另外人还具有多面性,所以说人是琢磨不透的。为此你可以做任何事情,但千万不要去研究人!当你辛辛苦苦建构起人的理论大厦时,你会因为忽然间遇到某个具体的人而让这个大厦立马“轰隆”一声倒塌。

再说,一个人如果每天都在揣摩老板的心理,观察领导的脸色,领导咳嗽一声,心里都要跳几下,不落得个心力交瘁的下场才怪呢!契诃夫的小说《小公务员之死》,讲的就是一个小官吏,不小心打喷嚏喷到一个大人物身上,道歉后还成天揣摩人家的心理,一会儿认为人家会对他这样,一会儿又认为人家会对他那样,结果被吓死的故事。

品行正派的人,琢磨事;心术不正的人,琢磨人。喜欢琢磨人的人,看起来是事半功倍,其实是事倍功半,甚至得不偿失,断送了前程。

故事四:美国投行怎么挑简历

记得大学里就业服务部的老师常常强调,简历不能超过一页,格式要得体,内容要恰当,但是美国每年每个顶尖大学都有好几百人投简历到各大投行,往往第一轮面试就剩二三十个,仅凭一份简历又如何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呢?我进了投行后才知道,原来过程是这样“残酷”。

通常每家投行都主要招美国顶尖大学的人,几十年下来各个学校在每家投行也都会有自己的校友网络,而招聘的工作,很多时候不是靠人事部,而是靠校友来进行的。这是因为各个学校课程不一样,评分标准也不一样,再加上不同的课外活动,不靠经历过这一切的校友,人事部那些娇滴滴的女士们很难客观地对一份简历进行判断。我就是在做了大半年的分析员后,自告奋勇地参加了母校在本行的招聘队,才对招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那天夜里,我处理完手头紧急的事,就开始埋头看简历。所谓的高标准严要求,其实就是几点:GPA比较好(3.5以上就行),有过投行或金融业实习经历,或者是大牛人、体育超好者或是有不寻常的经历的。当然,标准也比较灵活,如果你GPA很好,但工作经历全是搞搞研究,写写论文,又无啥课外活动,那就属于投行里所谓“高分低能”,肯定被“杀”。说到这,找投行工作倒也不是成绩越高越好,投行很忌讳死读书读死书的人,所以看到高分,反而会更加看重你有没有社团中的领导职务,搞不搞体育等。如果你之前有投行或是金融业实习的经历,那就恭喜你,又过了一关,如果没有,也得想方设法和金融搭上边。有人就列了一大串自己学过的金融课程,也有很多中国学生回国托关系在银行或基金里实习,都可以加分。总算敲定了10份,已是凌晨3点了。

等到电话会议,就又热闹了。十几个校友开始轮流报自己选中的简历,其他没被提到的就跳过。在这一过程中其他人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毕竟是民主社会嘛。讨论中各种情形都会发生,比如说一个玩魔方世界排名前50的,成绩平平,之前也没有过相关工作经验,但大家都很好奇,世界排名前50的高手是怎样的,就把他列入了面试名单。如果有人和你是一个课外活动的,就会有人问,是不是有这么个职务,这人是否做过这样的贡献,这也算是打假防伪的措施。就这样,第一轮面试的20~30位人选就出来了。

经历了整个过程,我感觉和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既有唯才是用,不论出身和专业,也有不少因为主观因素或者是开后门而入选的。好在就算是走后门,在美国还是比较公平的,最多让你入选第一轮面试,之后还是要看你的真本事。何况,第一轮面试也不是那么容易过的,就算过了,还有二面三面等着。而你千辛万苦逐字逐句改过的简历的作用,也就不幸地到此为止了。

故事五:铁皮玩具:收集“全世界的童年”

邓佳生于上海。小时候父母很宠她,她想要什么玩具,都会买给她。她有个专门的玩具箱子,里面装有铁皮青蛙、机器人、会转的风车、铁火车等,可这些玩具不是坏了,就是面目全非。

大学毕业后,邓佳应聘到一家出版社做美术设计工作。2009年秋的一天,她在下班途中偶然路过一家二手玩具小店,发现橱窗一角有一个“母鸡下蛋”的玩具,和自己玩具箱里那个坏掉的一模一样,于是,便毫不犹豫地买下来,宝贝似的捧回家。

晚上,她把玩着“母鸡下蛋”,妈妈看到了,也欣喜不已,还向她诉说一件颇为遗憾的事情。她六岁时的一天,妈妈带她出门买玩具,她痴痴地看着玩具架上20元一只的变形金刚,妈妈觉得太贵,犹豫很久,最后没舍得给她买,现在,妈妈想起来还觉得对不起她。

邓佳听了有些泪眼婆娑,她没想到,妈妈和她一样,一直惦记着那件事。她安慰妈妈,以后慢慢寻找,一定能找到同样的。

从那天起,邓佳就像蚂蚁搬家一样,一点点地把那家小店的铁皮玩具搬回家,不到一年,玩具塞满了整间阁楼。

朋友们对邓佳买这些玩具不太理解,觉得她都那么大人了还玩玩具很幼稚,而且都是二手铁皮货,就是一堆烂铁嘛。

可邓佳不觉得,每个铁皮玩具都是一个人童年的小幸福、小遗憾、小甜蜜或小感伤的片段。

以前的玩具设计师不像今天这样迎合市场和客户的品位,他们只在铁皮玩具中融入最简单、最具个性的创意和最原始的想象力即可。工人师傅先将设计好的图案印制在铁皮上,然后将铁皮裁切、定型,再装上机械发条,合拢铁皮……经过三十几道工序,才能最后完成,每一个玩具出厂时,都经过精工制作。现在,虽然有新的铁皮玩具出现,款式也多,产量也高,可总是不如以前的制作精良,而且也没那么耐用。比如,现在的铁皮玩具摔坏了就坏了,以前的那些玩具,擦擦锈迹、换个部件,都还能照常玩。

另外,对邓佳而言,她还能从旧铁皮玩具身上看出原来主人把玩过的痕迹,仿佛找到了自己童年时的喜怒哀乐情绪。

就这样,渐渐地,邓佳收藏了四百多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铁皮玩具,国内外款式一应俱全。每当有朋友来访,她便给他们讲每一件“宝贝”的淘购经过,还美其名曰,自己是在收集全世界的“童年”。

见她如此痴迷,朋友或家人也留意着帮她一起收集。

铁皮玩具公主遇到一个王子

2010年秋,邓佳把收藏到的几百件铁皮玩具,放进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她以“梦回童年 :80年代”为名免费展出。展品包括有母鸡下蛋、发条青蛙、线控坦克、回力车、火药枪、洋片等;仅黑猫警长造型,就有玩具车、木偶、拼图积木、游泳救生圈等,整整放满两个展示柜。

听着“花仙子”主题歌,看着“黑猫警长”片段,玩具展汇集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参观者有70后、80后全家出动的,也有90后。在展览上,70后和80后看到儿时的玩具,突然像回到童年一样,大家纷纷回忆起曾经拥有过的玩具。

能引起大家的共鸣,邓佳心满意足,而让她更幸福的是,因为收集玩具,竟然还搜到一枚帅哥。

那是2010年元旦,她路过一家住户的楼下,看见阳台的窗台上摆着一只铁皮火箭,便冒冒失失上楼去敲门。

开门的是一位帅哥,听她说要买个旧玩具,很是纳闷,见是个姑娘,就让她进屋自己去取。邓佳拿到铁皮火箭,随手用阳台抹布擦拭一番,然后又在地上摩擦把玩,火箭因摩擦而发出“隆隆”的马达声,然后邓佳一松手,火箭就“嗖”一声飞出去了。小伙子很吃惊,他没想到自己丢弃的东西,经过一个小姑娘擦拭后,竟然神奇地会动了。他没收邓佳给他买玩具的钱,相反还邀请邓佳一起去街角的咖啡馆喝咖啡。

小伙子叫刘江,其实也是个收藏爱好者,只是,他喜欢收藏雨花石。此后,因为共有的收藏爱好,他们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只要有空闲,两人就见面喝茶或吃饭聊天,互“晒”新得的宝贝。

刘江生日那天,邓佳送他一个“小鸡啄米”的铁皮玩具。这是20世纪60年代生产的玩具,刘江惊讶不已,让他没想到的是,拿回家后,他老爸对“小鸡啄米”把玩得爱不释手,因为他老爸是做历史研究的,特别喜欢老物件,说这个女孩比较特别,他要“顺便”见见。一个周末,刘江邀请了一大帮同事来家里做客。邓佳听说刘江的老爸喜欢铁皮玩具,又带了个铁皮座钟做上门“见面礼”,刘爸爸回赠了家里的一辆前苏联生产的铁皮儿童脚踏车。

就这样,邓佳借着要送刘爸爸铁皮玩具的机会,常来刘江家里蹭饭吃,一来二去的,刘江和她自然而然地从普通朋友“晋级”成了男女朋友。刘江在收到几件铁皮玩具后,最终付出了一枚“钻戒”的代价。

看着邓佳家里堆成山一样的铁皮玩具,刘江劝她开一家小店。邓佳觉得主意不错,但她不想辞职,就计划先开一家网店,取名“铁皮缘”。

童年记忆量贩化

2010年5月5日,邓佳的网店正式上线。

网店里玩具的价格,从9元到380元不等,各种类型产品都有。货品渠道多是一些网上和实体小店里淘来,或是托友人从国外代购,更多的是从一些老玩具厂收购来的。

当然,有了“米”后,还要有一位“巧媳妇”,这就是网络营销技巧。在营销中,邓佳特别强调产品的保值和收藏鉴赏作用,故意忽略它的娱乐功能。因为就娱乐性而言,铁皮玩具相比现在层出不穷的新玩具竞争力不大,但它的可贵就在于稀少性。正是这一点宣传,赢得了许多年轻人的青睐。

父母首付给她购买的一套小居室,也变成了她网店的货仓。刘江也帮她一起经营,有订单就去发货,没订单就去帮她寻找各种铁皮玩具。在两人合作经营下,半年时间,网店就有了盈利。

与此同时,寻找回来的货品也越来越多,为配合网店销售,更为了把商品直接展示给顾客看,邓佳在徐家汇商圈开了间实体店,店面不到二十平方米,有陈列区,还有把玩体验区。

购买铁皮玩具的顾客有年轻人,也有已经退休的老人,也不乏收藏铁皮玩具的发烧友。发烧友们将邓佳的店铺作为收藏基地,每月都定期来询问她有没有新货品,然后交流心得,互相展示刚刚收藏来的宝贝。有时候,邓佳也受客人委托,帮忙寻找旧玩具。

一次,一个老客户打来电话,要她帮忙找迪斯尼影片中的机器人瓦力。挂了电话邓佳就忙碌起来,她先去网上搜索图片,然后把二手货交易市场挨个浏览,终于发现有个人在自己空间里展示这件玩具。邓佳忙在他空间留言,对方第二天回信,说玩具是朋友的,必须征求一下意见才行……几经周折,邓佳才说服了对方出让,老客户高兴坏了,特意给了邓佳一笔辛苦费。

一位买家在留言簿上给邓佳留言:“30年前,我们拥有很少很少的玩具,却感觉拥有很多;今天,我们拥有了很多很多,却始终感觉少了些什么。谢谢你,让我又重温了一遍童年的温暖……”

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