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指南网 > 职场故事 >

职场哲学故事精选5篇

时间: 芷晴2 职场故事

职场故事给我们带来不少启示,阅读职场故事也是吸取经验的一种方式。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职场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职场哲学故事精选5篇

故事一:

在世界军事历史上,有一个怪现象,喜欢鼓吹战争的居然是一群文人,而真正的将领们反而比较爱好和平。

1870年德意志帝国统一后,德国上下都信心百倍,议员们鼓吹好战的论调,希望能称霸欧洲。然而德意志统一的功臣、军事家毛奇,却在德国国会上严厉警告这些奢谈战争的文人政治家,一旦开战将是极大的灾难。他甚至用诅咒的口气说:“那个放火把欧洲付之一炬的人,那个首先把火柴丢进火药桶的人,真是罪该万死!”

我国历史上,文官好战、武将主和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到了清朝,这种现象尤为明显。晚清书生如张謇、文廷式等,都极力主战。

清朝的政治家们就已经发现,中国历朝历代,以南宋为分水岭,之前是武将好战,到南宋以后,却一变而为儒生好战,和武人更换了立场。而且往往在时局危难,需要武人镇定局面的时候,书生却表现得尤其好战,慷慨激昂。

从政治制度的角度分析,在宋朝以前,封建王朝的军队都是由专业军人,也就是武将们统率的。在那个时候,文官如果想要插手军事,只有披上铠甲,亲自参军。比如说东汉的班超直接投笔从戎,戍守边塞。

自宋朝起,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皇帝为了避免出现武将拥兵自重、藩镇割据的局面,把军队的调拨权、战略的决策权都交给了朝廷里的文官。

但这些文官对儒学和道德伦理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具体的战略战术,在战争中更关注的往往是名节,因此往往试图在政策和军事战略上逼迫武将出战。武将们基于实际军事力量的条件而提出的慎重求和的主张却被贬斥为懦弱、卖国。

结果明明应该由武将拿主意的战略战术,被外行文人一搅和,很难取得好的效果。南宋以后的王朝,在军事上往往受挫,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原因。

当然不能否认,这些文人在大敌当前的时候,的确表现出了可歌可泣的勇气,但是他们并不真正懂得军事,如明末史可法守扬州,虽然他是忠臣,但以军事观点看,他当时的部署是完全失败的。

文人何以主战?他们不能从纯军事技术的角度考虑战略,认为军事将领不值得信任,坚信战争中意志比物质重要;多数未经历战争,不理解战争的残酷程度。

法国大革命时期战争刚爆发时,微分几何之父加斯帕·蒙日登上雅各宾俱乐部的讲坛,慷慨激昂地宣布他要看到贵族们的人头落地。实际上他却是十分文弱的书生,甚至不愿意人们当他的面杀一只鸡。

1962年中国与印度发生边境冲突时,虽然印度内部资深的将领普遍不赞成和强大的中国开战,但总理尼赫鲁受到议员们狂热爱国情绪的煽动,并屈服于这种压力而不得不执行“前进政策”。而当印军溃败后,新德里却又一片恐慌,好战的议员们纷纷指责印军将领的无能,先前他们不肯多拨预算给军方,而此后则“几乎想要多少就给多少”。主战的文人在战前指责武人怯懦,战败后又指责武人作战不力。

坐在飞机上扔炸弹的人,心里肯定没有当面用刺刀杀死一个人所受的冲击大。这也是人的本性之一:当远离杀戮现场时,对这种行为就变得麻木起来,伤亡只有数字上的意义了。

故事二:

陈姐是商界女强人,她买下了一家公司。这是一家并不被人看好的公司,因为经营不善,遗留了许多问题,所有人都等待着她大刀阔斧的改革举措。

按照惯例,新老板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裁员。谁知,陈姐在和公司全体员工的见面会上说,不想走的都可以留下来继续工作,但必须遵守几条规矩。

前几条,虽严厉,还言之有理;最后一条则显得很霸道,它规定年底时公司里所有人员体重不得超过正常体重的10%,不达标者扣除年终奖金的10%。

此规一出,公司上下一片哗然,认为这个新老板行事荒唐,简直令人无法理喻。毕竟,年终奖的10%并不是一个小数目,可年终奖怎么能和体重挂钩呢?

经理本人就是个胖子。他气呼呼地去质问:“老板,你如果不想用我,就明说吧,何必出此下策作弄我?”

陈姐不愠不怒,笑着说:“我什么时候说过不想用你?如果不想让你干,我早就下手了。你在这里做,就必须服从我的规矩,怎么是下策呢?我可不这么认为。”

“我不懂人的胖瘦与公司有什么关系?”

“关系到很多,我不必一一向你报告。首先一条,大腹便便的人有损于我们锐意向上的企业形象。”

经理愣住了,一时无话可说。

没办法,她是老板,她立的规矩只有执行。当然,怨言是少不了的,那也只能在“地下”扩散。

一年过去了,年终员工代表会上,经理报告了公司一年的经营状况:各项支出比去年减少了21%,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度提高,公司利润增加了12%,员工收入增加了10%,而公司固定资产投资也比过去增加了25%。这得归功于董事长陈姐的决策和定位,当然也与她立下的规矩和员工们的努力分不开。

大家听了,立即报以掌声。

陈姐笑着打断了经理,说:“你忘了说最重要的一条,由于公司里今年掀起了健身热潮,大家身体都很健康。体检的结果让我十分满意,相信你们自己也很满意。有了你们的健康,有了你们充沛的精力,我这个老板才当得稳当,公司的业绩才会有保证,股东们的投入才会更多。不好意思,这就是我最后一条规矩的私心所在。”

更加热烈的掌声响了起来。

故事三:

会议结束后,倪敏远远地绕开其他兴高采烈的同事,脸上有掩饰不住的失落,甚至还有一点委屈。

让她郁闷的是上司的态度。她原先负责技术部,由于表现好,公司把她调到了销售部。而且,还是从普通营销员开始做。不过,上司已经放话了,以她的能力,再加上勤奋,只需稍微展示一下能力,就有可能从普通的营销员升到管理层。

为了能让上司对她另眼相看,也为了证明做技术的人也能做好销售,她不仅做好分内工作,还牺牲休息时间做了若干市场调查报告、工作总结,还有关于销售部的若干问题建议都送到了上司办公室。她想,无论如何上司应该对自己有印象了。他应该意识到让自己这样一个全能型人才做普通营销员是多么大的浪费。

当然,倪敏明白一切还要靠业绩说话。于是她兢兢业业地寻找客户,不厌其烦地向客户介绍公司产品,甚至私人掏钱请客户喝茶,可几个月下来,她穿破了两双皮鞋,却没签下一个合同。她很困惑那些客户明明表现得很有兴趣,为什么总在最后拒绝她。

倪敏百思不得其解,她开始观察另一位因为业绩出众而被破格升迁的同事。为了知道症结在哪里,她主动要求与他合作。倪敏发现同事好像没把谈业务当成一件事,而是在轻松的氛围下就签了合同。她向同事请教,同事问:“对客户你是不是穷追不舍,催着他签订合同?”

倪敏点头:“客户不是要跟紧吗?不然被别的公司挖墙脚了怎么办?”同事笑笑说:“这就是你失败的原因。营销跟技术不一样,你太急,没有给客户留下思考、比较、权衡的时间,而且,你不断催促,人家不但会烦,还会对你产生不信任。你要学会主动给对方时间。他有了足够的时间,才会仔细思考你的建议,还有你产品的优点以及优惠。”

倪敏不以为然。她觉得是同事不愿意教她,谁都明白,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道理。那段时间,她发疯般地想,问题到底在哪里?过马路时,她想得入迷,被一辆迎面而来的三轮车撞倒。医生让倪敏卧床休息半个月。倪敏绝望地想,完了,这下,所有的业务肯定都泡汤了。

可没想到半个月后,她上班时,试探地跟几位客户联系,其中的两位居然很爽快地让她来签合同。这真是天上掉馅饼了。在签合同的时候,她听到其中一位老板感叹:“唉,还是你对自己有信心,沉得住气。其他公司的业务员,简直是疲劳轰炸,我都忙着躲他们了,哪还有心思研究他们的方案?”

原来同事说的是真的。学会等待,也是职场必修课。

倪敏调整了自己与客户的接洽谈判方式。她做技术时的严谨帮了她不少,她的前期工作做得很全面,顾客一看就会有好印象,这时,她不再急着追问顾客,而是主动提出给客户充分的考虑时间。

但这个时间又不会特别长。她也会有意识地搜集客户其他方面的资料,找准客户真正的需要,然后直击“软肋”,对客户进行说服。因为已经有了前面的充分准备,往往当她再站在客户的立场说出选择自己的理由时,客户通常都会爽快地签单。

有了这些经验以后,倪敏想到,自己在对与上司的关系处理上,是不是也欠妥当?一个建议策划交给他,他同样也需要思考的时间?另外,对职场里的人来说,上司确实需要了解自己的优点,但这些优点不应该是自己刻意表现的,而应该是他主动发现的。

从此以后,倪敏不再经常往上司办公室跑,事无巨细地向他汇报,而是自己默默努力。一次,公司需要一个有创意的营销策划,在其他的策划被屡次否定以后,倪敏这才递上自己的策划书。结果,在会议上,她的策划书得到了管理层的一致好评。

她的这份策划书,既避免了前面同事的失误,又有自己的创新,还借鉴了国外的一些案例。上司开玩笑地问倪敏,好久不见你来汇报工作了。

倪敏笑笑说,我学会了等待。我需要给自己时间,也需要给您时间。上司点点头说,学会等待,你才能看准机会,也才能让别人真正了解你,看到你的优势所在。

一年后,倪敏升迁了,如愿进入了管理层。在给新员工培训的第一天,她就告诉新来的员工:“想做一名好员工,第一件事情就是学会等待。”

故事四:

有个穷老太婆去市场上卖祖传的一把宜兴紫砂小茶壶。这茶壶有二百多年历史,即便不加茶叶水中也会有茶香。

有个商人愿意出一万元高价购买,但一时身上没带钱,就和老太婆约定第二天上门去她家交钱取货。

回家后,老太婆思来想去觉得茶壶太旧,不好意思要人家那么多钱。不如这样吧,我帮他一个忙,这样心里可能好受些。老太婆于是用水和沙子反复搓洗茶壶,直到把茶壶上的黄色茶垢全部都洗没了才长嘘一口气。

第二天,商人如约而至,看了那个没有了茶垢的茶壶后眉头紧锁,说,现在我不想买这个茶壶了,就算是一百元也不值了。

我有个朋友,在一家私营企业打工。朋友是个直爽敢言的人,经常就公司的一些大小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些看法还比较尖锐,没想到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有些小人把它传到了经理那里。好多人都为朋友担心,说,他得罪了经理,估计往后没好果子吃的。

这天,经理约朋友见面。朋友想,该不会是要对我下手了吧?怕什么!大不了走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没料到经理的话让朋友受宠若惊,经理说,他打算提拔朋友做决策部经理。但是要考验一个月,一个月后如果没什么意外就正式对员工宣布。经理当然没说看中朋友身上的哪些闪光点。

考验期内朋友变了,变得不再敢对公司的事情说三道四了。偶尔所说的话也是马屁话,说什么经理英明等等之类的话。因为朋友想,经理对我这么好,我还能做那种四处拆台的事情吗?

考验期结束了,经理再次找到朋友,不无遗憾地对他说,对不起,我不能聘你做我的决策部经理了。因为我需要的是一个敢说敢做有自己主见的人,而不是一个唯唯诺诺只懂得讨上级欢心的废物。

朋友刻意的这么一改变,竟然弄巧成拙,失掉了近在咫尺的机会。

故事五:

生活中、职场内,常听到一些人抱怨:“为什么好机会总也轮不到我头上?为什么成功的花总是开在别人的花园里?”每每听到这类的抱怨,我就会想起朋友的一些故事,那是些颇让人感慨的经历。

朋友老李下岗后,一直没能找到工作。一天,他上街去买菜,走到菜市场门口时,发现市场门口的墙脚下堆放着几袋垃圾,而十几米远的地方就摆放着一个垃圾箱。老李信手拎起几个垃圾袋,走到垃圾箱前,把它们丢了进去。市场门口的几家商户惊诧地看着老李,因为从装束上可以判断老李不是环卫工。后来,环卫处辗转找到老李,聘他做环卫监督员。几袋垃圾,信手丢进垃圾箱,老李因此实现了再就业。

朋友小张刚从驾校毕业,分到新单位后,暂时在办公室“打零”。一天,单位组织干部下乡调研,司机临时有事,小张便被抓了“公差”。乡下的土路很不好走,车上溅了很多泥点子。在干部们入户调研时,小张拎了桶水,细心地擦起车来。等大伙儿上车时,小张已将车子刷洗一新了。几天后,小张就成了单位的专职司机。一桶水,几分钟,成就了小张的司机梦想。

大学同学柱子周日无事,携妻将雏去逛街。在街上,他看到很多工人在路边的风景树间栽植草坪。柱子信步走过去,同工人闲聊起来。闲聊中得知,现在正在搞城市绿化,新辟的草坪急需草皮。柱子眼睛一亮,回家后上网开始查找草皮的供货信息。结果一个月的时间,柱子就净赚了4万多块钱。现在,柱子已是全城最大的草皮供货商了。一次闲聊,一个电话,造就了一个“款爷”。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有人会说,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们的身边不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吗?是的,类似的事情每天都在平淡而不露痕迹地发生着。正因为它平淡、不露痕迹,所以常常为人们所忽略。然而,恰恰是这些不起眼甚至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成就了一个个让人瞠目的“奇迹”或“传奇”!这些“奇迹”或“传奇”的形成和出现,绝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那些“馅饼”原本就是有目共睹地放在那里的,只是我们当中的一些人熟视无睹罢了。“机遇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当我们还在大声地抱怨时,不妨睁大眼睛看一看、静下心来想一想。其实,很多机会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中的一些人之所以与其擦肩而过,就是因为还没有发现它、抓住它。不要说机遇没有眷顾你,因为就在你抱怨之时,机会已经悄悄来过了,或正在从你的身边溜走。

6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