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指南网 > 职场励志 >

职场励志经典故事2020

时间: 芷晴2 职场励志

职场故事蕴含大道理,读一读会让我们有不少的启发。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职场励志经典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1、小聪明,大糊涂

某公司为新产品设计了几个Logo,拿给全体员工看,让大家畅所欲言,发表个人意见。正在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的时候,市场专员凯莉对旁边的同事咬耳朵说:“老板不喜欢红色。上次我们搞活动的时候,他就要我们把红缎带改成黄的了。”证据确凿,论证合理,在凯莉的影响下,颇有些人对红色的那个持反对意见。

没想到这件事竟传到了老板的耳朵里。老板不动声色,年底的时候,给所有人加了薪,除了凯莉。直到凯莉愤而辞职后,老板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漫不经心地说起:“当你的员工发表意见的时候,你却不能肯定他是否心口一致,这不是挺可怕的吗?雇这样的员工,给他发工资,还得花心思研究他的心理活动,划不来。”

对老板来说,所有的下属最好都是水晶心玻璃人,所言所思清澈见底。哪怕对公司的管理满腹牢骚,或者对薪金不满到极点,最好能够让他知道。因为掌握的信息越多,局面就越好控制。像凯莉这种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凭小聪明去猜老板意图的人,正是犯了这个大忌。

我以前的老板在提到一个很能干的销售人员时说:人挺能干,不过心眼太小,也就只能干干销售了。原来这个销售人员喜欢去老板那里反映其他销售人员的不良事迹,而且言谈中含沙射影,牵涉面很广。每次老板总是眯着眼睛,微笑着听他讲述,最后还要鼓励他说:“这样的沟通很好,以后要继续加强。”事实的情况是,善打小报告的人并没有得到赏识,也没有因为兼职公司内部间谍而获得额外的薪水。对老板来说,有人自愿免费提供密报,是件十分划算的事,但只要其他的员工同样在制造营业额,并且没有违法,他又何必多管闲事呢?毕竟他不能只依赖“小间谍”一个人吧。但这个间谍志愿者得到了什么呢?除了被老板视作“小心眼儿”、不适合做团队领导外,还被同事怨恨,并且也没有升职加薪。真不知道他到底是聪明还是糊涂。

2、找到你的圈子

从职场新鲜人到也算是有点资历的公司人,我们中的大多数已经基本熟稔了关于“圈子”的特征和规则。

经历越多,公司人越能发现选择合适的圈子,处理好与它的关系,也许能给自己带来很多东西。从实际的角度来说——也许在你需要一份工作的时候,它的力量要比猎头更大更靠谱。除了有朋友帮忙,如果事业处在良好的上升期,结交的都是一群有能力的并且有着很多想法的公司人,不妨把自己的圈子当做另一个事业来经营,也许几年之后这就不只是几个人的交流饭桌,而是具备了一定范围的影响力。

不过另一方面,混圈子也并不是那么功利的一件事。从朋友那里得到什么并不是主要目的,总的来说,这可以代表一种生活态度。

身边处处是圈子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是几个群体的连接点,不过一些工作三年以下的受访公司人并不认为自己拥有这么多圈子。他们只是认同了“朋友圈”的概念,这个朋友圈多半有一个比较复杂的人员结构,把小学同学、聊得来的同事、工作中认识的人,甚至网友全部一网打尽。

工作超过三年的公司人则表示自己开始有一些固定交往的人群,他们普遍认为这不带有利益关系,但的确有时候能帮自己一些忙。

在一家500强公司工作到第三年的庄纪,觉得自己的人际关系还到不了“圈子”级别,但她认为圈子现象在大公司很普遍。“校友圈”是在职场上最常见的。庄纪所在的部门中,几乎所有管理层都是上海交大毕业的。每年年末时,同一个学校毕业的同事们也会经常聚在一张桌上碰杯。

“虽然工作中大家都很平等,但有一层校友关系的人很容易找到共同话题,在人际关系方面就比别人多了一个优势。”

当她工作到第三年的时候,觉得自己庞大的朋友圈开始渐渐分化,工作和生活带给自己的东西发生了变化。和同龄的朋友们依然会周末一起约出来玩,和客户公司的高层持续频繁地打交道后,也开始在项目以外的时间渐渐多了交流。两个月前,当她的大学同学想跳槽,她试着推荐给客户,竟然成功了,这让她觉得有一个强大的人际圈很重要。

什么圈子适合自己

校友圈是一个既定的存在,除此之外在工作中会认识很多同行,这会成为一个同行圈。如果不是每天闷头做研究或者做后勤的岗位,可能还会和很多第三方打交道,最后形成了一个广泛意义上的工作交际群。工作了三至五年的公司人很多都有这三个圈子,平常工作中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向其成员们寻求解决方案。

一次武汉两所大学的广州校友聚会上,一群人提出要定期相聚,并且做一些除了大吃大喝外有意义的事情。最后确定的形式变成两周一次的分享会,由一名分享人选择一个主题做出一个PPT。这些主题和分享人的行业有关,并且被演绎得妙趣横生,比如“广告——不止扯淡那么点事儿”、“给你一个真实的HR”等,在分享之后大家可以参与讨论。

找到一个合适的群体加入也不是那么容易。IT工程师马骏就有这么一段兜兜转转的经历:在和一个同事玩三国杀的时候,他得知一群宅男经常在周末找一家咖啡馆进行技术问题和对互联网行业看法的探讨。然后他找到了同事的校友,加了对方的MSN,最终“打入了”这个小团体。

在一开始的时候,许多人也许并没有意识到,“我”和圈子之间是可以双向选择的。如果知道某一个人群能给自己带来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可以试图通过各种方法结识该群体里的人,然后经熟人引入。但如果自己有很多想法又找不到完全符合自己设想的圈子,一个可靠的方法是自己组织,从现成的朋友圈中培养起来,并且通过人带人的形式把它壮大。

3、嘿,我在这里

曹姑娘是凭一张薄纸和我成为同事的。

来应聘那天,个子小巧的她站在大家面前,清秀干净如中学生,把一张薄薄的纸递给面试的老总,说:“我叫曹雯,曹操的曹,晴雯的雯。”她脸上的表情和她的介绍一样清楚明了,当时,一圈考官就都喜欢上她了。

曹姑娘很用功。她白天趴在电脑前眼不眨身不挪,下班回了家还要忙到深夜,发给我的邮件多在零时以后。如此敬业的新兵苗子,度过试用期自然不成问题,可曹姑娘的目标却不在此。签劳动合同时,她私下里跟我说:“我要么不选择,选择了就要做到最好。”仿佛是理所当然的,她的工作业绩噌噌往上蹿,她的创意和制作的精细度,每每令我等“老江湖”心中暗喜。除了领导的欣赏,曹姑娘还赢得了同事们的喜爱,甚至成了大家心目中的“宝”。

曹姑娘是书虫,曾创下一天看12本小说的纪录。除了办公室和卧室,她待得最久的地方就是书店。她爱干净,从来都是素面朝天,脸上一片光洁。和她的素颜一样干净的,还有她的内心。她本来学医,却因见不得医生拿红包、药房吃回扣的污浊事,不忍看病人脸上的痛楚,才千辛万苦地改行做了创意设计。

据说曹姑娘之所以跳槽到我们公司,是因为听说这里有比她原公司多得多的假期,尽管工资不高。

很多人对她“人往低处走”的做法感到惊讶,她却很笃定。原因很简单,她喜欢四处走动看风景。我们公司每个月都有一周的轮休,这一周里,出游的曹姑娘快乐得像一只小鸟……

到单位才一年多,曹姑娘就因为创意出色、业绩不俗,晋升为公司的首席创意师。

每次看到她激情地生活和投入地工作时,我都会自然而然想起伊莲·佩姬——一位被授予大英帝国女王勋章的音乐剧女神。初登台时,她和曹姑娘一样,16岁,中专学校毕业,身材小巧。当她在舞台上被人忽略的时候,她一直在心里喊着不变的一句话:“嘿,我在这里,请注意我!”40年后的今天,她被公认为“英国音乐剧第一夫人”。

曹姑娘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伊莲·佩姬。不论工作还是生活,大家似乎时刻都能听到她心底的声音:“嘿,我在这里。”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的自信和明媚一直感染着我们,让我们更加喜欢她,并相信她的未来会无比美好。

4、职场规则在电梯中飞

上班的日子,电梯的忽升忽降,提醒我们:千万甭对同事的升职羡慕嫉妒恨,人家哪天降下来了,说不定比咱原地踏步还惨……按职不动,起码拥有“状态稳定”的优点,若上去又下来,那才叫无地自容呢!

走进电梯半天,突然发现电梯并没有动,原来忘记按数字键了。此时应该庆幸,毕竟电梯没有朝相反的方向去,否则更浪费时间。职场中,零进步不可怕,最使人担心的是步步后退。

明明想去单数楼层,结果进了双数楼层才停的电梯:淡定,大不了向上或向下爬一层。职场中,大部分工作失误一旦发现,及时纠正即可,惊慌失措只能让人看轻你。

本欲上楼,却进了下楼的电梯,既然来到楼下,就先把另外一件事给办了。聪明人往往善于将错就错,工作上的事,只要不违背原则,并无绝对的正误之分。况且,任何事情都存在正反两面,当所有人都认为你错的时候,也许恰恰赐给你另辟蹊径的良机。即使你真的错了,也证明了“这样不可以”,经过实践证明的“不可以”,肯定比理论教导更令你多长记性。

不管同电梯的人是否认识,注意保持风度,对于怀抱东西的人士,主动询问“几楼”,并帮其按键。你无视或者看不惯的陌路人,可能碰巧就是你的新任上司、客户甚至准公公、未来丈母娘。

当美女叫你“大叔”、帅哥叫你“阿姨”以寻求帮助时,千万别犹豫,弄不好,偏偏成全了他人的姻缘、友谊、升迁。职场中,因为纠结于头衔而丢掉机遇的现象可谓屡见不鲜,你尚在纠结着虚空的称号问题,别人已经替你享受到了实打实的好处。

有人喜欢在电梯里搭讪,这口味确实挺重。小心别人紧张起来告你非礼。职场中,跟同事交往的道理莫不相似。同事与朋友的概念差异很大,有的人随便拿同事开玩笑,更甚者与同事交流工作深入了点,就妄想发展成恋情,结果把自己的职场形象塑造得相当恶劣,最终可能误了升职。

你选择走楼梯,走你的楼梯好了,没必要非得批评别人“不懂健身”;你乘电梯,别人走楼梯也不碍你的事。你有你的习惯,我有我的爱好,喜欢让流言蜚语飞的人,在职场中往往众叛亲离。

5、职场方糖主义

三年前,大学毕业的我到一家软件公司应聘,职位是前台。

好多朋友不解,在学校里一向成绩优异、事事领先的我,怎么会甘心做前台这样平庸的工作?其实我早就听人说过,要想在公司里干好,从前台做起是最明智的选择,前台虽小,学问大着呢。

虽说已经做好心理准备,前台的工作依然让我手忙脚乱。接听电话,签收快件,订餐送水,迎送宾客,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事,往往一忙就是大半天,连口水也顾不得喝。MISS唐,请发个传真;MISS唐,准备会议室投影设备……“MISS唐”是个按钮,听到有人喊我,我得马上运转起来。可我从来不急,努力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时间久了,“MISS唐”被大家喊成了“蜜糖”,我也欣然接受。

有一天,正当我在打印资料准备迎接大客户拜访时,市场部经理怒气冲冲地向我走来,“啪”的一下,将我订好的飞机票摔到台面上。“跟你说了多少遍,我要12号的机票,你偏给我订了14号的!”我一愣,最初他明明交代我订14号的机票呀,而且他写的便签纸还贴在备忘本里。正当我准备解释时,大老板带着大客户走了进来。

看着吵吵嚷嚷的市场部经理,大老板眉头一皱。原本已拿出备忘本的我马上不停低头道歉,同时将客户迎进会议室。我倒好茶水退出来后,几位同事纷纷为我抱不平:“市场部经理向来目中无人,刚才就该将他写的便签条摔在他脸上,在大老板面前出出他的丑。”

略微平静后,我说:“怎么可以。刚才不只是大老板在场,还有重要客户。要是争执起来会让人家觉得咱们公司管理不善……”话没说完,就听到送走客户的大老板说:“你做得很对,哪怕自己受点儿委屈,也要维护公司形象。”

不久,市场部需要一位助理。市场部经理找到我,问是否考虑做他的助理。对于上次的误会,事后他明白是自己错了,但一直没有道歉,因此在我面前有些讪讪的,但我仍像以前一样对他笑脸相迎。同事都劝我不要做,市场助理比前台工作量大不说,薪水还高不了多少。我认真地想了想,却同意了。有同事发感慨:“蜜糖呀,想不到你还是棉花糖,你就等着被市场部经理‘蹂躏’吧。”

从前台做到市场助理,看似低低的一小跳,工作量却是骤然加大了。每天要处理大量枯燥的客户资料、审核统计销售数字、起草策划各项标书等等,我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更加精益求精地工作。为了更好地与台湾客户沟通,我私下里学习闽南语:各项繁乱枯燥的销售指标,我背得滚瓜烂熟以至于随时可以脱口而出……我的表现让最挑剔的一连换了四五个助理的市场部经理也连连称赞。

年终,市场部开庆功会。市场部人员都说他们的成绩有我的一半功劳。市场部经理端着酒杯来到我面前,说,当初找我做助理,其实是大老板的意见。“看来大老板没看错人,你像块牛皮糖,有韧性,是可塑之才。”

之后的日子,随着公司职位不断调动,我先后在研发部、企划部、工程部做过不同的职位。两年后,当我熟悉了公司各个部门的工作流程和事项后,大老板将我喊到他的面前问:“有没有兴趣做行政总监一职?”我欣喜而又郑重地点了点头。

在新员工的培训中,我说:“如今的职场,不同的职员像极了形形色色的糖果,有的像跳跳糖,随时想换工作,到头来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有的像棒棒糖,一味取悦他人,被人榨干只剩下光秃秃的木棒;有的像口香糖,长年不思进取,嚼来嚼去,食之无味,随时有被替代的危险。”

有新员工开玩笑:“唐总监是蜜糖吧。”刚进公司的他们也知道了我的外号。我笑了,略微停顿说:“虽一直被大家喊蜜糖,但我自觉更像一块方糖。如果说工作是一杯苦涩的咖啡,难免有委屈和压力,唯有让自己变成一颗香甜不腻的方糖,才能令咖啡美味香浓。”

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