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指南网 > 职场故事 >

职场故事给成功一个方向

时间: 日鹏2 职场故事

生命的美丽,永远展现在她的进取之中;就像大树的美丽,是展现在它负势向上高耸入云的蓬勃生机中;像雄鹰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搏风击雨如苍天之魂的翱翔中;像江河的美丽,是展现在它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奔流中。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职场故事分享,供大家参考。

励志小故事:请给成功一个方向

只要你找准自己的卖点,抓住契机不断地改变自我,重塑自我,你就没有理由不成功。

他是当地一所很有名气的高中的高才生,因为经济原因辍学了,之后应聘到一家小有名气的报社当记者。但两年后,他却发现自己不适合当记者,也确实没有做出什么让人刮目相看的成绩,自然成了第一个被裁员的对象。

一天,他来到一家豆浆铺,一脸茫然地坐在餐桌前思索今后日子该怎么过……桌上的豆浆早已凉了,铺子里也已经没其他顾客了,但他还坐在那里。这时,开豆浆铺的老人走过来问他:“先生,你还需要什么服务吗?”他抬头看了老人一眼,觉得他慈眉善目,就对老人说:“我想找个人说说话,你愿意陪我坐一会儿吗?”老人便在他的对面坐了下来,足足听他诉说了半个多小时后说:“我只是一个卖豆浆的,除了会制作豆浆,其他的也懂得不多,我就跟你说说这豆浆吧。豆浆原本由黄豆磨成,而磨成豆浆的黄豆其实大多是我在市场上没卖掉的,于是我把它磨成了豆浆。一大半豆浆卖出去了,我又把剩下的豆浆做成豆腐,让老婆拿到菜市场上去卖。那些豆腐也不可能全部卖完,于是我再把剩下的豆腐腌制成腐乳。经过多次变换,最终我把黄豆变着法子全部销售出去了。其实,我的黄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没有改变,我只是在销售的时候让它们改变了面目而已。”

听了老人的话,他豁然开朗。是啊,黄豆都可以变成豆浆、豆腐、再变成腐乳,自己怎么就不知道变一变呢?此后,他曾辗转于多个行业,当过报纸投递员、焊机销售员等,但他觉得那些都不是自己的理想。再后来,他也当过某文学杂志的编辑,但他同样觉得那于自己的理想还只是打了一个擦边球。最后,他拿起笔来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写作。

几十年后,他因为《修道院纪事》、《里斯本围困史》和《盲目》等作品而享誉世界。他就是葡萄牙籍着名作家、1998年诺贝尔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

你不是已经努力了吗

日本电视剧《阿信》中,有一个片段深深地触动了我。

在日本传统发型渐不流行的当儿,阿信在师傅的鼓励下学做西洋发型。一日,店里来了一位时髦的客人,指定要做西洋发型,师傅大胆地让当时还是学徒的阿信出来接待。客人表示要做“遮耳发型”,而且,声明不要烫得太卷。阿信仔细观察了她的脸型,觉得微卷的遮耳发型不适合她。于是,在客人打瞌睡的当儿,阿信擅作主张,为她烫了一个波浪形的新发型。发型做好后,客人睁开了惺忪的双眼,只朝镜里一看,便像被人戳了一刀似的,气势汹汹地喊了起来:“哎呀,你怎么做成这个样子!”阿信诚惶诚恐地应道:“我觉得遮耳发型不适合您,这个新发型完全是依照您的脸型设计的!”客人对着师傅大喊大叫:“你怎么搞的,居然请这种人为客人做头发!”师傅沉着地应对:“对不起。如果您不满意,我们就不收钱好了。”客人分文未付,扬长而去。阿信泪流满脸,几近崩溃。师傅不顾店里其他人的冷言冷语,温和地对阿信说道:“你不是已经努力去做了吗?不要放在心上。”

简简单单的两句话,给了阿信继续拼搏的勇气。没过多久,那位大发雷霆的客人上门来道歉,指名要阿信再为她做头发,因为上次的新发型得到了她朋友的一致赞赏。

如果说阿信是千里马,她的师傅无疑便是伯乐。当伯乐,除了慧眼之外,慧心亦同等重要。慧心指的是包容的心、宽厚的心。一旦肯定了千里马的才干,便放手让它恣意驰骋,切莫因一次的失误而否定它日行千里的能力。

普通人也有绚丽的时候

像千千万万人一样,刘双是个普通人,穿着干净整洁的衣服,说得一口流利的北京腔。

今年26岁的他,毕业于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北京信息学院”)。在刘双自己眼里,其成长经历也是平淡无奇。刘双高中就读于北京房山中学,成绩平平。“当时自己学习成绩并不是很理想,高考选学校的时候也挺纠结的。”他说,“选择信息学院也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首先相比外地的学校,它离家近;其次,自己从小就对电子方面比较感兴趣;最后,学院的电子专业很优秀。”

其实,刘双的爸爸妈妈很希望他成为教师、医生或者警察。对于儿子的这个选择,父母表示除了支持没有别的办法,“大的主意他们都是让我自己决定,这点来说父母比较尊重我。”刘双说,他也有一个警察梦,但迫于成绩不理想而不得不放弃。

但是,选择电子专业也算是圆了刘双另一个梦。初中时,刘双很想报名参加少年电子技师证的兴趣班,“当时报名的人并不是很多,我跟父母说自己想报,父母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在兴趣班老师的指导下,刘双组装了一个收音机,“最后听见它出声了,我就特别高兴,还颁发了一个小证书。”第一次“触电”的成功,无疑给刘双选择电子专业埋下伏笔。

进入北京信息学院学习后,刘双对电子专业的热爱又达到另一个高度。他经常在周末约上好哥们儿冯雪去“逛街”,然而他们逛的并非商场,而是中关村的电子市场。“早上8点多我们就出门,坐上公交车40多分钟才能到中关村,在新中发、老中发电子市场一直逛到下午三四点,中午也不吃饭,下午回到学校再找个地方吃饭。”

在电子市场里,刘双看到任何感兴趣的电子产品都要好好把玩一番,拽着店主问东问西。一次,刘双对一个传感器实在爱不释手,用自己省下的零用钱买下一个,回到学校上网查资料,一通鼓捣下,终于能应用了。“并非每次都这么幸运,有的东西买回来,怎么鼓捣也不明白。”

谈到当时的经历,刘双仍旧流露出幸福的神色,“我现在有时间也会故地重游,在里面转上两圈看看有没有感兴趣的物件儿,但是现在工作太忙了,有看好的东西也不买了,没时间鼓捣了。”

2009年,北京信息学院第一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刘双和另外两位队友刘嘉和冯雪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最终获得高职组电子产品设计(团体)一等奖。获得国赛一等奖无疑成为刘双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带队老师陈强谈到已经毕业3年的刘双时说:“刘双最突出的优点是手比较灵活,做出来的东西比较美观并且实用,学习能力和执行力也特别强,性格不错,还有较强的合作精神。”

谈到另一位带队老师万冬,刘双充满感激,“万冬老师对我要求特别高,要求电路1个小时必须搭出来,走线还要规整,电路和别的不一样,只要有一点问题,就全都完了,如果想知道错在哪里就得花费几倍的时间去排查,比重新搭的时间还长。”

经过万冬老师的魔鬼式训练,刘双学会了在快中求稳,这让他现在还受益匪浅。“比赛过程对现在的工作影响也很大,因为现在我的工作要求也非常严格,不能有一点马虎。”他说。

如今,刘双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装与环境工程部做卫星整体总装技术员。刚工作时,刘双最开始只能站在旁边看着别人总装,一段时间后协助别人总装,而现在他已经成为团队的负责人。能进入这个单位,在同学眼里,简直就是“升天”了,因为这个单位与卫星等高科技技术打交道。

然而,工作上要求刘双再继续学习,2012年,刘双通过了中级技术工的考试,成为一名中级技术工,未来他的目标就是在2015年通过高级技术工的考试,成为高级技术工。

刘双自认自己是个普通人,但他说:“普通人也有绚丽的时候。”

3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