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指南网 > 职场励志 >

名人鼓舞人心励志故事

时间: 明君 职场励志

名人鼓舞人心励志故事

邓亚萍的励志人生励志故事

1998年2月26日邓亚萍怀着复杂的心情,飞向剑桥。对她来说,这自然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却又是1个艰难的起步。

“第二天就是开学上课的日子,全班一共九个同学,教室不大,9张课桌椅向着黑板,摆成半圆形。老师先让大家做自我介绍。接下来给每人发了两张讲义就开始讲课,课堂上没什么纪律,讲解方式也很随意,老师一边讲课,同学们一边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我在云山雾罩中上完了课。四5个星期过去了,每天十五、6个小时的付出,但收效并不大,英语水平的提高也不显著。作为1个插班生要赶上其他同学困难太大。加上没有教材,每次上课才能拿到老师发的讲义,这种教学方法也很难让我适应。”

“生活的环境也不尽如人意。到英国留学的留学生,多数都是住在学校所安排的英国人家里,我也不例外。本想住在英国人家里,一来可以更多地了解英国的风俗民情,二来可以有更多的英语会话机会。但是我所居住的这个女房东家,距学校太远,而且房费伙食费很高,每月除了要交200多英镑房租,还要交100多英镑饭费,两项合起来每月的支出约合人民币将近5000元。对于自费到英国上学的我来说,惜金和惜时同样重要。”

“记得当我头一次穿着防雨运动衣,骑着自行车到学校时,许多同学见了都大为不解:怎么世界冠军还骑自行车来上学?是啊,世界冠军也是凡人,我的所有,是我用汗水换来的,它来之不易,我必须十分珍惜它。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困扰着我,我急切盼望能改变这种状况。”

“刚到英国不久,我想往家寄点钱,然而到邮局拿了单子,却不知如何填写,邮局的人在单子上指指点点,我却一脸茫然,我站在邮局前,两眼发呆,我能怎么办?问谁去?问了,自己还是听不懂,最后,只好悻悻而归。”

“开学前,为了让我熟悉一下环境,房东开车送我去学校转了一圈。第二天人家不送了,我虽然买了辆自行车,却找不到上学的路了,七拐八拐,赶到学校已经上课了。一向守时的我成了迟到生。我急得迸出几个单词解释,然而解释不明白,那滋味,那窘迫,现在都忘不了!”

邓亚萍就读的纽汉姆学院是隶属剑桥大学的一所小学院,类似于国内的语言进修学院。这里的学生主要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而邓亚萍是唯一来自中国内地的留学生。

“刚到剑桥的那段时间,我虽然比较刻苦,效果却不明显。我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的语言基础还相当薄弱,要想在剑桥这个精英云集的学府里站得住、学得好,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做学问与体育训练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寻,更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一切靠自己去拼去搏吧。”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小时。

“开始的一2个月之内,根本听不懂老师在上面讲什么,我把老师所有写在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一遍。回到家里以后,自己再翻字典,再看。每天的生活比较单调,上课时间是4个半小时。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吃饭对我来说好像都很费事,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1个小时,我一般都不回宿舍,就是吃上午带去的三明治,然后看一会儿书。晚上经常吃的东西就是自己做的方便面条加青菜、西红柿和鸡蛋。几乎每天都要学习到12点才能睡觉。”

虽然基础比其他同学差,她总是不甘心,想超过别人。这种好胜的心理后来才慢慢开始转变:“毕竟基础不同,从运动员到学生是1个非常大的转折,学习上升也要有个过程。”

回到清华,邓亚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从开题报告、到第一次提交论文、以至论文的最终修订,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到标准,而且步步提前,赶在时间表前完成。

“我终于戴上了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我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

生命只有三万天

前些日子,为写一篇访问圣彼得堡的游记,我找来一些资料。手头资料显示,俄罗斯圣彼得堡的埃尔米塔日博物馆,其藏品多达300万件。写游记时忽然想到,要是每件展品看一分钟,这300万件展品需要多长时间呢?拿来计算器算了一下,结果让人大吃一惊:是5。7年!

由此生出一份好奇心:一个人的生命以分钟计的话,会是多少呢?计算器显示:一个80岁的生命,是4207。68万分钟。

好奇心继续起作用:如果按天计算呢?计算器显示的数字满足了我:80岁的生命是29220天。

怎么这么少!

有一次,和一位年龄相仿的朋友闲聊,说起了人的生命是3万天,对方似乎也很吃惊:这么少哇!

人的生命约是3万天,但是我更觉得生命是我们手里的3万支蜡烛——每天清晨点燃一支,夜晚熄灭……想想看,自己的手中还大致有多少支生命的蜡烛?是2万支、1万支、还是几千支?好好珍惜吧!用它们的光和热,照亮社会,也温暖自己和他人……

马云故事励志故事

马云在求学时代确实是个顽童,从小钟爱替兄弟姐妹出头打架,成绩让老师很头痛。连马云也曾笑言自我小学考重点中学,考了三次没有考上,大学也是考了三次才最终如愿。

但是,多年后能在世界各地演讲时用英文侃侃而谈的马云,却在12岁时就自觉地开始打英语基础。1979年刚改革开放那阵儿,到杭州旅游的外国人多起来,马云一有机会就在西湖边逮着人家开练。这对他日后的发展大有裨益。

在杭州师范学院,马云当选为学生会主席,之后又成为杭州市学联主席。

马云从老师到创业者的转变

1988年,马云去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教外语,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当时工资大约每月110元。不甘寂寞的他找了不少兼职,并利用课余时刻为到杭州观光的外国游客担任导游。西湖边的第一个英语角就是马云发起的。

1992年,马云和兄弟姐妹一齐成立了杭州最早的专业翻译社“海博翻译社”,课余四处活动接翻译业务。当时经营挺艰难,一个月的营业额是200多块钱人民币,可光是房租就要700元。第一年实在不行了,马云就背着口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卖礼品、包鲜花,用这些钱养了翻译社3年,才开始收支平衡。马云之后说:“我一向的理念,就是真正想赚钱的人务必把钱看轻,如果你脑子里老是钱的话,必须不可能赚钱的。”

到1995年,钱没赚多少的马云,却凭超强的活动潜质为自我带来了不小的名气。一家和美商合作承包建设项目的中国公司,聘马云为翻译到美国收账。

接下来的一切就像好莱坞影片中的情节一样:美国商人想赖账,掏出一把枪将马云禁闭在房间中长达两天。马云在惊恐不安中被释放,又丢失了随身行李,只得在拉斯维加斯的赌场挣了600美元回


3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