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指南网 > 职场故事 >

正能量职场小故事2020

时间: 芷晴2 职场故事

读职场故事也是吸取经验的一种方式,工作中感到迷茫了拿出来看一看,也会有很大收获。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正能量职场小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对别人无形中的伤害会让你很受伤

张志和王冰同时受聘于某家大型食品公司,很快两人就成为了好朋友。张志能说会道,会察言观色,很得领导的赏识;王冰不善言辞,老实肯干,领导对他的印象不深。

一年后,张志被任命为部门经理,王冰还是普通职员。张志和王冰还是经常在一起喝酒谈心,张志总是启发开导王冰要头脑灵活一些,注意搞活人际关系。王冰总是一笑而过,还是踏踏实实地干好本职工作。

两年后,公司老总有意任命王冰作品质检验部经理。老总特意找了几个员工和中层经理深入了解王冰的工作能力、人品、人际关系,大家对王冰的印象都是不错的,可以胜任工作。最后,张志向老总说道,王冰工作能力没有问题,但是这个人品质有问题,我听说他曾经不止一次从车间偷拿半成品回到宿舍吃,还拿偷来的东西讨好别人。老总有些犹豫,这件事情就搁浅了。

一个月后,老总任命另外一个员工为品质检验部经理。王冰依然是普通职员。王冰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很气愤,和张志成了陌路人。王冰辞职去了另外一家食品公司,很快被任命为部门经理。

王冰后来仔细回忆自己到底什么地方得罪了张志,苦苦回忆了一个上午,猛然想到:那时,他们刚到公司的时间不长,有一天晚上几个工友在一起“斗地主”,张志手气不好,输了二十几块钱。张志在“抽老千”时被王冰发现了,当众“揭发”出来,让张志有些尴尬。当时张志没有发火,扔下扑克牌,转身回宿舍睡觉了。就因为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由于张志从中作梗,让王冰在职务升迁的关键时刻付出了他意想不到的代价。

在职场中,在我们的眼里应该没有微不足道的“小事”,“小事”在无形中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别人在心里记恨着你,遇到合适的机会就会暗放冷箭,让你在毫无防备的时候付出代价。你绝对不能忽视脾气、性格等引发出来的“小事”,它和你的工作能力、搞好人际关系同样重要。

2、憋屈而死

杨科长过52岁生日那天,组织科苟科长来宣布杨科长退居二线,李副科长接替杨科长继续领导我们,可是,苟科长还没走出门,杨科长突然倒地死了,随即我们就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医生在15分钟后就赶到了现场,翻了翻眼皮说:“你们电话打晚了,人都死了15分钟了。”然后救护车把杨科长遗体拖到医院太平间去了。

杨科长死了以后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说,杨科长真是一个官迷,一听说不让他当科长了,就急死了;有人说,杨科长大约死于突发性心脏病,一听说让他退居二线,一激动诱发心脏病;也有人说,杨科长是被牛厂长整死的,牛厂长当副厂长的时候贪污了一笔钱,纪委让杨科长整牛厂长的材料,整来整去牛副厂长不但没被整倒,反倒升任成了厂长,牛厂长怎么看杨科长怎么不顺眼,没事就收拾他,工人们形象地说,杨科长脸上一条疳,是个倒霉相。我跟大家的意见不大相同,不过我没说,杨科长其实是他老婆把他憋屈死的,他老婆每天只准他抽三根烟,而杨科长烟瘾大得惊人,可以从早上点一根烟再也不用打火机,如果让他随意抽烟,估计放的屁都冒烟,像一架喷气式飞机。

我们科室总共五个人,科长老杨、副科长小李、我和通讯报道员燕子、广播员毛咪咪,五个人分三间办公室,杨科长一个人一间办公室,李副科长我和燕子三人一间办公室,毛咪咪自然就在她的广播室。平时,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各忙各的,交往并不太多,从我个人角度看,杨科长是少有的不好色的好领导,他很少找美若天仙的燕子和毛咪咪单独交谈。李副科长却不同意我的看法,他说:“老陈,你这人完全生活在自己封闭的世界里,老杨是个什么东西?他是靠原来的朴厂长提拔起来的,朴厂长自从强奸案子犯了判刑以后,老杨就失去了后台,燕子是邢书记的人,毛咪咪是牛厂长的人,他敢动哪一个?”

燕子背后又告诉我:“陈老师,李副科长的老婆跟牛厂长有一腿,你跟谁都没关系只有当一辈子科员了。”

我笑着说:“我跟杨科长一样大,他马上就要退居二线了,我当一个科级干部还有意义吗?混几天退休,哪管那么多事?混呗!”

就在这时,杨科长把头伸进来叫我:“老陈,你过来一下!”我想,杨科长准是没烟抽了,找我有事只是一个借口,全科室只有我跟他两人抽烟,果然,杨科长跟我谈稿子,我也就给他递烟,临走我看了看烟盒里面就剩四五根烟,干脆装着无意间留在那儿了,自己出来再买一包。我这样做不是巴结科长,我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人,对于谁都已经没有巴结的必要了,我是可怜杨科长。你说别说杨科长大小一个科长,就是一普通的男人,身上没有一分钱零花钱,兜里一天不准揣四根烟,谁受得了这个?

有一次休息,我无事到杨科长家去串门,他见到我就像见到大救星一样说:“你来得好,我去向老婆要烟。”

我说:“老杨,算了。你抽的那个烟现在农民都不抽了,档次太低,就抽我的吧!”

他老婆过来一看,对我说:“老陈,有几次我检查他的手提包,笔记本里都夹着黄鹤楼烟,被我没收了,原来是你给他的呀!以后不要给烟他抽,我给他规定死了,每天只能抽三根烟,超过的烟一律没收!”老杨空欢喜了一场,略坐了一坐我就离开,老杨送我下楼,借故抽了两根烟,我看他抽烟时狼吞虎咽的那个窘相心想,被老婆管成这样,一点阳刚之气都没有了,还能活得长?

燕子结婚时给每一个人发了一份请柬,当时大家马上从兜里掏出钱来凑份子每人两百元,轮到杨科长他却拿不出一分钱说:“哎呀,事情不凑巧,我今天没带钱,回家拿了再送!”

燕子可是不领情说:“杨大科长,你就免了吧!身上一分钱没有,两百块还不知怎么向老婆大人请示,再说你结婚的时候我又没赶上,什么时候还你的人情?”把杨科长弄了一个大红脸,做人做到这份上活着也就没有多少人味了。

不久,我有一篇人物通讯见报,主人公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大家对他众说纷纭。他对人六亲不认,对事认真负责。一次他回家,他父亲想用他的车,他眼睛一瞪说:“车是公家的,你儿子是私人的,我给你一百元打的。”另一次书记要用车,他说:“拿调度室派车单来,没有派车单天王老子也不行。”他的车连续20年被评为优秀设备,写文章当然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文章发表以后,书记到没说什么,牛厂长把杨科长骂得狗血喷头:“你妈的屄,你当什么科长,当宣传科长要把好关,这样连书记话都不听的人怎么能上报?你他妈的趁早辞职!”直骂得杨科长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看着杨科长都觉得可怜,堂堂一个男子汉大丈夫,被人指着鼻子尖臭骂屁都不敢放一个,这样的人不憋屈死那才怪呢?文章是我写的,怎么没人敢找我?他妈的谁敢这样骂我,看他长几颗脑袋!

牛厂长骂完走了,杨科长对我说:“老陈,你给我惹祸了,老牛要找我拼命。”

我说:“扯淡!完成通讯报道指标是通讯员的职责,没有规定谁能上报谁不能上报,他们要是有想法让他来找我!没准我把他们也捅到报纸上去!”

杨科长委曲求全地对我说:“好哥哥,我求你了,别写了,今天我请你喝酒!”

我笑着说:“你兜里有一分钱吗?还请我喝酒!哈哈”

杨科长说:“你完全没有把我当成科领导,我私人没钱,公款我还是可以消费的嘛。”

那天,我看见杨科长喝酒时眼泪滴在酒杯里,心想,当他妈的一个基层领导也不容易,下面的人惹不起,像我这样的软硬不吃,燕子更是不把他当人;上面的人拿你当出气筒,牛厂长随时想骂张口就来,好不容易回到家里老婆还管得严严实实,这样的人你要他活得长那还真是一个奇迹!

如今,我也熬到退休了,想起“英年早逝”的杨科长,不由得感概良多,著文以记之。

3、宗庆后谈创业史:25年只做一件事

在杭州城站火车站对面、车来车往的高架桥下,一座不起眼的灰色小楼,在城市的喧嚣中默默伫立。

如果不看招牌,你很难相信,这里便是中国内地首富宗庆后工作的地方。“娃哈哈是在这里诞生的,25年了,宗总舍不得搬家。”娃哈哈的员工说。

42岁开始创业,从贷款14万元、靠三轮车代销汽水及冰棍开始,到拥有财富800亿元,成为“2012年中国内地首富”——25年来,宗庆后心无旁骛,以超乎常人的耐力,坚守着自己的实业帝国。其个人奋斗史,无疑是一部真人版的“励志大片”。

11月14日下午,在这座普通的小楼里,宗庆后笑呵呵地请记者喝茶,轻描淡写地讲述着娃哈哈诞生25年来的林林总总。

年均增长超过60%的娃哈哈

“很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楚记得那一天的情景:1987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天气闷热,杭州的小巷子里见不到人影。我骑车出了家门,去干一件有些冒险 的事情——靠借来的14万元钱,去接手一家连年亏损的校办工厂。”提起往事,宗庆后有些动容,他告诉记者,创业初期的条件十分艰苦,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借 来的14万元钱,也不敢全部用完,只用了几万元钱,简单地粉刷了一下墙壁,买了几张办公桌椅,就开张了。

有了自己的事业,宗庆后憋足了劲儿,但当时,他的“事业”却是蝇头小利的小生意,“我们代销冰棍、汽水,还有作业本、稿纸等,主要是为学生服务。一根冰棍4分钱,卖一根只赚几厘钱。”早年创业的艰辛,已深深刻在宗庆后的记忆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宗庆后的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广,开始为人家代加工产品。风里来雨里去忙活了一年,年底一算账,居然有了十几万元的进账。尽管赚了一些钱,但宗庆后认为,企业没有自己的产品,终究不是长远之计。

1989年, 宗庆后带领校办工厂的100来个员工,开始开发投产娃哈哈儿童营养液,并成立了杭州娃哈哈营养食品厂。“当时,国内食品市场的产品种类相对较少,就连方便面都是稀罕玩意儿。”娃哈哈儿童营养液一经面世便迅速走红。

1991年,宗庆后做了一件更大胆的事:兼并了拥有2000多名职工的国营老厂——杭州罐头食品厂,娃哈哈食品集团公司正式成立。1991年企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2.17亿元。

1994年,娃哈哈响应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号召,投身西部开发,兼并了四川涪陵地区受淹的3家特困企业,建立了娃哈哈第一家省外分公司涪陵公司。此后,娃哈哈迈开了“西进北上”步伐,先后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160多家分公司。

1996年对于娃哈哈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宗庆后瞄准瓶装水市场,娃哈哈纯净水诞生。有经济学家曾认为,娃哈哈纯净水的出现,是宗庆后搭建商业帝国最重要的一块砖。

娃哈哈成立25年,其产品包括含乳饮料、瓶装水、童装等共十大类150多个品种。宗庆后坦言,25年来,娃哈哈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数不清的坎坷,甚至也曾走过弯路,但专心做实业、专注做品牌的信念始终没丢。

25年来,娃哈哈一直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年均增长超过60%。提起2012年,宗庆后由衷地舒了一口气,“1—9月,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00亿元, 上缴税金47亿元,预计2012年我们可以做到(营业收入)700亿元。年初的时候,也曾为今年的经营情况捏了一把汗,毕竟大的经济形势不是很好,但是现 在,我们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了。”

“中国内地首富”的简单生活

“宗总不拘小节,也不怎么在意个人形象,有时候显得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娃哈哈的一名行政人员向记者爆料,一次,友人极力邀请宗庆后去参加一个时 尚类活动,盛情难却,宗庆后只好前往。“全场的人都是西装革履,只有宗总穿着夹克衫,还是旧的,和当时的氛围极不协调,可他自己根本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 妥。”

和“首富”的头衔比起来,宗庆后的生活谈不上“品质”。平常,他总是穿一件普通的夹克衫,一双有点旧的布鞋,有些是最便宜的大路货,但他认为这很好,“几十元的衣服穿在身上,人家都会以为是几千元的,我干吗花那个钱?”宗庆后调侃道。

穿衣服随便,吃饭也很简单,用宗庆后自己的话说,这辈子最爱咸菜腐乳,身体照样健健康康。如果不出差,宗庆后的一日三餐几乎都在公司食堂解决。

杭州这些年变化很大,西湖变得越来越美,整个城市的环境也越来越干净、充满江南韵味。早年走街串巷送汽水的宗庆后,自以为闭着眼睛也走不丢,但最终 他发现,杭州变得自己已经不认识了。“其实,不是杭州变化快,是他总忙于工作,根本没时间出去四处转转。”女儿宗馥莉总是劝父亲多出去走走,但宗庆后只要 一出门,基本就是奔机场。

有一次,电视台录制节目,专门把他拖到了西湖边喝茶。节目录完了,他大发感慨:“在这座城市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原来坐在这里喝茶这么舒服。”下属 建议,干脆在西湖边租个地方办公得了,累了可以坐湖边喝喝茶,看看景。“那就光顾着喝茶观景了,看过的文件转头就得忘了。”宗庆后立刻否决了这个提议。

坚守实业“阵地”

25年,娃哈哈的总资产增长了57万倍。集团旗下的娃哈哈系列产品,销量一直稳居全国第一,在实体经济面临“空心化”、国际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双重影响下,宗庆后如何立于不败之地?

宗庆后给出的答案是:一切源于我们的“专注”。“认真做好一件事,这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25年来,我们的信念从未动摇,快速积累财富的虚拟经济我们视而不见,一心一意做产品、搞实业,一心一意为中国老百姓提供最实惠的必需品,是我们不变的追求。”

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上,宗庆后可谓创造了一个很难复制的模式。宗庆后曾说:“世界上很多成功的大企业,都有一个强势的领导人,都是‘大权独揽’。” 所以,一直以来,娃哈哈的“专制”在业界也是出了名的:娃哈哈集团直到现在也不设副总经理,生产、销售等各个领域的管理则是由各个部长负责。

但这并没有妨碍娃哈哈员工的忠诚度,因为宗庆后虽然“专制”,却是个有情有义之人,25年来,他从未辞退过一个员工,一年中甚至有一半时间和员工奋战在一线。

一方面高高在上,一方面又和大家一起摸爬滚打,宗庆后深谙“中国式领导”的精髓。

宗庆后强势的另一面,则体现在娃哈哈对渠道的控制上,这也是宗庆后管理经销商的成功之道。

娃哈哈拥有遍布全国的近5万个经销商,如何管理好这个至关重要的终端体系,很大程度上是娃哈哈成败的关键。宗庆后的解决之道是创立了“联销体”,即 编织了一张遍布全国各地6000多个一级批发商以及三四万个二级、三级批发商的销售终端营销网,与经销商结成利益同盟体,变一家企业在市场上与人竞争为几 千家企业合力一起与人竞争。

采访中,一直关注时事政治的宗庆后认为,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大是个 “空前的利好消息”,“一个国家的经济,离不开实体经济,尤其制造业。工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指导思想,无疑是非常正确、非常值得期待的。”

宗庆后表示,中国的制造业中,中小企业大约占据了半壁江山,但中小企业的发展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阻碍,“我建议国家应该从税收、行政审批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为中小企业减负。”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种种迹象表明‘实体经济回归’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流声音。而我们娃哈哈,将一如既往地坚守实业,为最基层、最广大的消费者提供最好的产品。” 宗庆后说。

4、职场故事-蜕变

昨天是发工资的日子,我已经做好了准备,每次发工资,那些来自外省市的工人都会有一次小的骚动。这不一大早,我刚到单位,就被他们围住了,现在还不是上班时间,我尽量心平气和的和他们解释,因为他们现在没有工作经验,和那些在这里工作十多年的老工人相比肯定不行,做出的产品次品居多,又不肯加班加点,现在都是实行岗位责任制,计件工资,所以他们工资要稍低一些。

说实话,这些外来工人很不好对付。他们和我说话我很多的听不懂,原来我就听其他本地的职工反映过,他们会微笑地用方言骂人,而平时也说一些生硬的普通话,现在他们都用方言和我谈条件,我觉得有必要给他们开个会,先把他们的心稳定下来再说。

等上班的铃声打响之后。我告诉他们先去上班,然后会给他们一个公平的交代,他们这才善罢甘休。

可是下午车间主任告诉我。外地有好几个无故旷工的,原来也是这样,每次发工资,他们都会休息半天,不管单位的工作是不是很繁忙,我一听更觉得很生气,这怎么行呢,无组织无纪律的工人我最讨厌了,平时他们其实很艰苦的,发到手的工资都赶紧邮汇老家,自己只剩下很小的一部分,现在拿着刚发的工资去超市任意挥霍,而且居然是上班时间去的,我略作思索,主意已定,是该这帮人反思的时候了。

等他们兴高采烈的从外面回来的时候,我告诉他们,要给他们开一次全体职工大会,请礼仪学校的老师给他们上课,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很惊讶但是很高兴的样子。

礼仪课也是素质教育课,把怎么做个有修养,有品味,怎么才算爱岗敬业的好工人,礼仪学校的王老师给这些从没有听说过的还有礼仪学校地工人做了精彩的的阐述,让这些文化程度很低的工人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并表示会改变原来的工作态度,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也改变了原来的做法,把新职工的工资都做了一下调整,让他们有信心和决心,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工作当中了。


1112